见过最牛的名片

10月
22

见过最牛的名片,可能是纯金的,一定标明99.9,金灿灿晃眼;见过最潦草的名片,空荡荡的手书大名,还有手机号,不羁到你想不起来谁是谁。但都足见用心:希望与众不同,或者瞬间征服,或者瞬间晕倒。

  名片就是脸,甚至比长相诚实,透露更多的信息:什么文化,多少财富,希望得到什么,基本了然。

  城市也有名片,也和人一样透露着比较准确的信息:我的优势是什么,想要吸引那些人来,来干吗。比如重庆就把“美女”作为城市名片,而且公然、坦然。

  几乎每个有理想的地产商都幻想自己的楼能成为名片,宣传都直指“地标性建筑”。成为地标当然光荣,但我一直以为,地标就是标志,类同路牌,就像指路时说的:路口见到个大烟囱就转弯之类。基本没有喜好,没有感情色彩。至于更多的“地标”,实在是只有霸道的感觉:霸道地拿重金抢块地,再霸道地拿自以为是的造型和材料堆砌一通,最后霸道地强迫我们每天仰视或者侧目。

  倒是一些没有一心奔地标去的,却一不小心成了地标,比如秀水街,比如798,除了高度的专业精神,这是核心内涵;还有多年的苦心打造,这是积淀。靠的是定位而不是出位,靠的是“特立独行,又不标榜另类”。

  海渔广场也想成为城市的名片。“北有鸟巢,东有海渔”已经说得很明确。作为地产项目,至少它具备了这样的基本优势:首先定位准确。北京是缺水的,内陆城市对海的仰慕,已经吸引了海南的、北戴河的、威海的几十家海景地产进京吆喝,而且收获颇丰。摸清楚了“大家喜欢什么”,而不是“我喜欢什么”,这是研究产品研究市场的最基本前提。所以作为北京,也是国内唯一的“海洋文化城市综合体”,“海渔”的定位是极其聪明的,也具备科学性;其次是作品杰出。作为北京仅有的仿生民建,这条鱼问世就会引起关注,“吸引眼球”是没问题的。再加上这条鱼是“欢乐的,友好的”,“白色的肌理是温柔的,可亲近的”,在“不黑色不够酷”,“不理石不显贵”的潮流里,这条鱼一定会获得好评,根本有别于“霸道”,也算是心血可鉴吧。

  当然,地产最重要的,还要看“硬件”,

这方面“海渔”更加充分了。东四环、CBD、京沈高速和京津塘高速的要冲,合了“地段,还是地段”的地产价值要诀;作为周边几大社区唯一的综合体,再加上“一万六”的定价,放眼周边足以“一剑封喉”。

  卖得好不一定就能成为地标,但“海渔”卖得好,一定说明大家对海的喜欢,对鱼的喜欢,以及对“海洋文化”的认同。也是对“海渔”所有期望与努力的回报。

  明年11月,海渔就会矗立起来。设想一下,每次我们进京时远远望见那条白色的鱼就会释然“终于到家了”;或者我们会不假思索地约会着“哥们,晚上海渔见”,那它不想成为地标都不行,不做城市名片大家都不答应了。

  苏州需要地标,苏州需要名片。苏州印象名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