衬线体指的是有衬线的字体,又称为“有衬线体”(中文惯用名称“白体”),而与之相对的,没有衬线的称为“无衬线体”(中文惯用“黑体”)。衬线指的是字形笔画末端的装饰细节部分。无衬线字体在西文中习惯称sans-serif,其中sans为法语的“无”的意思;而另外一些人习惯称grotesque(德语作grotesk)或“哥特体”,把衬线体称为“罗马体”,但是这些词已经不是很常用了,只保留于字体名称中。
西方字体的起源
一般认为衬线起源于古罗马的石刻拉丁字母。1968年Edward Catich神甫在其著作《衬线的起源》中指出,在石刻时,先用画笔将字母轮廓标注在石头上,然后刻字人依照痕迹进行刻画形成了衬线。
关于"serif"这一名称比其本身的出现要晚。目前可考的《牛津英语词典》(OED)是1841年版本中的"sans serif"一词, 而"serif"是从 "sanserif"(无衬线)一词派生出来的。《韦氏第三新国际词典》称"serif"源于德语的 schreef,意为“曾经写”,经过荷兰语的schrijven, 德语的 schreiben和拉丁文的 scribere(意思均为“写”)演变而来。至今德语中Schreef意思仍为"serif"。
方块字体的起源
至于东亚文字,汉字、日语读假名和韩国语的谚文等方块字中,同样也有“衬线体”和“无衬线体”的两个概念,只是指代名称不同。
中文将Serif按照字义翻译成“衬线”或“字脚”,顾名思义就是装饰陪衬的作用,因此有衬线体也称为“有脚体”。日语中将衬线称为うろこ,字面意思为“鱼鳞”。
衬线体(即“白体”),中国大陆地区和港台的印刷界称之为宋体,港台的繁体中文电脑系统称之为明体,日文称明朝体,韩国语称바탕(Batang)体,常用于正文排版。这些名称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和明朝,当时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已经广泛传播,而用于制造活字的木纹多为水平方向,因此造成在刻字时横画细,竖画粗;而且为了防止边缘破损,横画在两端也被加粗,根据运笔习惯而形成三角形的装饰。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,现在白体类字体多数都是横细竖粗。
另外,无衬线体在中文通常称为黑体,在日文称为ゴシック体(Goshikku-tai,即“哥特体”),韩国语中称Dotum体,这类字体笔画粗细基本一致,没有衬线装饰,较为醒目,常用于标题、导语、标志等。
用途
在传统印刷中,衬线字体用于正文印刷,因为它被认为比无衬线体更易于阅读,是比较正统的。相对的,无衬线体用于短篇和标题等,能够读者注意,或者提供一种轻松的气氛。
一般来说,人们倾向在长篇文章中使用衬线字体,如书籍、报纸和杂志等等。虽然在欧洲比北美更经常使用无衬线体,但在正式场合衬线字体还是使用最多的类型。
印刷制品更多趋向使用衬线字体以方便阅读,但是在计算机领域中倾向使用无衬线字体以方便在显示器上显示。出于这个原因,大部分网页使用无衬线字体。因此,Windows Vista中的中文默认字体已经从原来的衬线字体(宋体或细明体)改变成了无衬线字体(微软雅黑或微软正黑体)。另外,为了更好解决衬线字体的显示问题,新的反锯齿和次像素显示(如ClearType)等技术开始广泛运用。但是目前最一般的显示器分辨率也不过每英寸100像素,这是屏幕显示衬线体可读性的瓶颈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