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来,咱们片(骗)一片(骗)!”
伴随这句口头禅,两个刚刚还陌生的人开始互换“礼物”——三指宽的名片,在十指间你来我往,必恭必敬的一接一送之后,开始称兄道弟,开始相约唱K打球,好像熟悉得如同青梅竹马的死党一样。
确实,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,在这个盛产“闪婚”和宅男剩女的时代,名片如同“三小件”手机钱包钥匙一样,成为必不可少的“随身宝”,跟随主人闯荡江湖,见识人间冷暖,遍尝酸甜苦辣。
翻阅鄙人的名片簿,最多的是官员,其次是企业家,再次是社会名流。记忆犹新的是,有一次参加留交会,从市长手中拿到一张名片,“××市市长 ×××”几个大字异常简单,当然没留手机,只有一个办公室电话,不过当时还是很兴奋。
遗憾的是,名片拿多了,拿到手都软了,刚拿到名片认识官员企业家的高兴劲,不消两分钟就烟消云散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,快乐也如同高山流云,一点一点漂逝。
遥想大学时代,看到睡在下铺的兄弟“公干”之后拿出某某局局长、某某处处长的名片的兴奋劲,真是“此一时彼一时”也。
这是我个人跟名片有关的一点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,上不得大雅之堂,那放眼全省,广东的名片从啥时候开始流行?一名新闻界前辈声音洪亮地回答说,“应该是在广交会举行后,广东才有名片这个东东。”哦,总算明白了,名片也算是个“舶来品”。
上网搜索,偶然发现,《广交会:一参展商一天只收到十张名片》竟成了报纸的大字标题。报载:不少参展商也都表示,目前还没有接到理想的订单。广东佛山井本电器实业有限公司黄桂珍告诉记者,开馆第一天只拿到了10张采购商的名片,17日上午也只有两三张名片,而且欧美客商很少,出口形势不乐观。
真爽,名片不仅是个人社交是否广泛的标杆,也是一省乃至国家经济的“风向标”和“晴雨表”,哈哈,千万别小看名片。小小名片,大千世界也。
更搞笑的是,单身白领相亲,都带着名片助兴。也是,窈窕淑女万千,广撒名片,广种薄收,说来不好听,但还是实用嘛,“不管黑猫白猫,抓住老鼠就是好猫”。
有热爱历史的兄弟告诉我,名片不能算“舶来品”,因为神州大地名片古已有之:中国人早先的名片叫“名刺”、“名帖”或直称“帖子”。如知府大人(或其他地方长官)娶七姨太时,地方乡绅们会吩咐下人“去!找账房先生取一百两黄金,送到知府大人府上当贺礼!别忘了递上我的帖子!”
可见,中国名片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。只是改革开放以后,名片便如星斗般灿烂起来。只不过今天叫“派名片”,古时叫“发帖”,换汤不换药嘛!
不过,名片返璞归真,不在职务后边加括号,小学生不互派名片,不攀比谁的爸爸官大官小,那才是一件乐事。